美国《大而美法案》签署, 中国电池产业链遭遇“釜底抽薪”
- 2025-07-09 23:48:12
- 789
特朗普在独立日庆典上挥舞木槌签署法案,美国新能源补贴规则彻底改写,中国电池材料面临“去与留”的生死抉择。
7月4日美国独立日,华盛顿上空战机呼啸而过,白宫南草坪装饰着红白蓝三色。特朗普在共和党议员簇拥下,用众议院议长赠送的木槌敲响桌面,正式签署了长达940页的《大而美法案》(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)。
这场盛大的政治仪式背后,一场针对中国电池产业链的精准打击悄然展开。
法案在国会惊险过关——参议院51:50的票数依靠副总统万斯的关键一票,众议院218:214的微弱优势中两名共和党人倒戈反对。
法案的核心武器:FEOC条款重塑产业规则
这项号称“重塑美国竞争力”的法案隐藏着对新能源供应链的致命一击:将中国彻底排除在补贴体系之外。
法案核心在于收紧“受关注外国实体”(FEOC)限制,直接切断中国电池企业享受美国补贴的路径。根据新规,2026年起,任何电池若含有来自FEOC(主要指中资企业)的关键部件或材料,将彻底丧失税收抵免资格。
这一变化直接封杀了中国企业曾经利用的“灰色地带”。此前像宁德时代通过技术授权模式与福特合作建厂,亿纬锂能以持股10%的合资方式曲线进入美国市场等策略,在新规下都面临严峻挑战。
更关键的是,法案引入 “材料成本比例规则”(Material Assistance Cost Ratio),规定从FEOC获取的材料成本占总成本比例超过阈值即取消补贴。
这一规则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,直接切向中国占据绝对优势的电池材料领域。
LFP材料:从产业基础到战略瓶颈的蜕变
在所有电池材料中,磷酸铁锂(LFP)正极材料成为受冲击最严重的领域。全球超过99%的LFP正极粉体产自中国,这种低成本、高安全性的材料已成为储能系统和电动汽车的主流选择。
新法案使LFP一夜之间从“产业基础”转变为 “战略瓶颈”。LFP粉体在电芯成本中占比高达35%-40%,正好卡在法案规定的40%红线边缘。
这意味着即使在美国本土组装电芯,只要使用中国LFP材料,就将完全丧失每千瓦时45美元的补贴资格。
“这不再是简单的材料供应问题,而是关乎美国新能源制造战略成败的核心资源”,一位行业分析师如此评价。没有本地化的LFP生产,美国电芯工厂将成为无法享受税收支持的“孤岛”。
中国企业的艰难抉择:撤离还是本土化
面对新规,中国电池企业站在十字路口。曾经有效的技术授权模式在法案新规下变得岌岌可危。
宁德时代与福特的合作模式成为焦点——福特拥有工厂所有权,宁德仅提供技术许可。但法案规定若公司25%的董事会席位、投票权或股权由敏感实体持有,即被视为FEOC。这种模式能否通过FEOC审查仍是未知数。
一些中国企业已开始调整策略。亿纬锂能在美国合资企业中仅持股10%,远低于25%的FEOC红线;国轩高科则在美国布局电池厂和正负极材料工厂。但材料本地化成为无法回避的挑战。
“是时候加速部署LFP正极粉体的美国本地化工厂了”,行业报告如此建议。然而建设一个本土化的LFP供应链需要数年时间和数十亿美元投资,窗口期正在关闭。
储能市场:洗牌加速与意外松动
法案对储能产业的影响更为复杂。一方面规定户储补贴将于2026年取消,非户储补贴从2028年取消;同时使用FEOC清单内产品的项目将丧失投资税收抵免(ITC)资格。
储能系统的电池管理系统(BMS)90%以上由中国提供,在FEOC评估逻辑下,仅此一项就足以使整个项目失去补贴。开发商不得不考虑BMS“替换路径”与“代码重写”,导致项目交付期延长与质量验证周期倍增。
但后续修订带来转机。6月草案放宽了限制,允许在2026-2029年从FEOC获取的材料成本占比低于60%/55%/50%/45%,2030年后低于40%仍可获得补贴。同时取消了对技术许可支出的限制,为中国企业的技术授权模式打开一扇窗。
“政策边际利好美国大储产业链,有利于国内产品直接出口及技术授权模式”。阳光电源、宁德时代等布局美国市场的企业可能因此受益。
产业重构下的战略机遇:危机中的生机
尽管面临严峻挑战,法案也催生出新的战略机遇。美国本土LFP材料产能几乎为零,这为中国企业带来独特机会。
未来几年美国本土将出现LFP投资热潮与短期供给缺口。中国企业若能通过技术授权、合资建厂等模式快速布局,仍可在新规则下保持影响力。
同时,东南亚、拉美等替代市场成为中国企业开拓重点。美国政策倒逼下,全球电池产业链可能加速形成“中国+”的多极化布局。
对项目开发商而言,甄别电芯来源与原材料溯源的合规性变得至关重要;对政策制定者来说,LFP应被视为战略资源予以国家级产业扶持。
“窗口期正在关闭,但机会依然存在”,一位观察人士指出,“谁能在美国本土建立合规的LFP供应链,谁就能掌握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税收补贴钥匙”。
在亚利桑那沙漠上,美国首个大型LFP材料工厂的工地刚刚破土动工。不远处的公路上,印着中文标识的卡车正运送着最后几批来自中国的原料——2025年底前的开工项目仍可豁免新规限制。
美国储能开发商争相抢抓这最后的窗口期,确保项目在年底前实质性开工。而在太平洋另一端,中国电池企业的高管们盯着新法案细则,计算着LFP本土化生产的成本与时间表。
LFP已不仅是正极材料,它成了打开美国新能源市场的密码。未来两年,从内华州沙漠到得克萨斯油田,数十亿美元将涌入本土LFP产能建设。这场由法案催生的产业革命,将重塑全球电池产业链的权力格局。
- 上一篇:新房在小姑子名下准新娘直接退婚
- 下一篇:德布劳内绝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