汽车行业“反内卷”方法论:不唯销量 构建品质、品牌、创新壁垒
- 2025-07-21 00:21:25
- 812
中经记者陈茂利张硕上海报道
2024年,我国汽车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,突破3000万辆产销大关。2025年1—6月,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62.1万辆和1565.3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12.5%和11.4%。
然而,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愈发激烈的竞争,以无序价格战为代表的“内卷式”竞争成为当前汽车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。
非理性竞争态势与行业整体向好的发展格局形成鲜明对比,汽车行业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。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发布的数据,2022年及之前,中国市场单车利润始终未低于过2万元,2025年1—5月单车利润下降至1.4万元。
“近年来汽车市场呈现‘明增暗降’态势,厂商陷入多劳寡得的困境。”汽车之家执行董事兼CEO杨嵩分享了汽车之家的观察。
当市场从“流量狂欢”“内卷”回归理性,中国汽车品牌如何穿越周期,实现可持续发展?
中国汽车工业协会(以下简称“中汽协”)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在以“提质向新,智赢未来”为主题的“2025中国汽车论坛”上向《中国经营报》等媒体记者分享道,行业协会一直在推进“反内卷”工作,“这段时间以来,‘反内卷’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,行业主流车企也主动作为,加强自律,特别是快速采取了实质性举措带头维护供应链稳定,维护供应商利益。”
一位传统车企独立新能源品牌高管向记者分享道:“时代的品牌和品牌的时代,其实是相伴而生的。只有坚守长期主义价值,才能够带领我们穿越这种剧烈的变革期,最终在整个世界汽车工业史上去创造中国汽车的产业里程碑。”
中汽协副秘书长柳燕呼吁车企做品牌建设的长期主义:“长期主义强调的是对品质的坚守、对创新的倡导、对品牌建设的持续投入和对用户价值的深度挖掘,而不是被市场短期波动和市场压力所左右。”
深化“反内卷”治理
今年以来,“两新”政策加力扩围,持续显效,叠加车企新品投放、多地车展促销等利好因素,助力汽车市场消费活力加速释放。
对于当前汽车行业的“内卷式”竞争,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(SeanGreen)深有感触:“行业已广泛达成共识,‘内卷式’竞争将阻碍产业的健康发展。持续的价格战已将行业盈利能力降至极低水平,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,将引发质量妥协、遏制创新(的危机),并最终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。”
需要注意的是,汽车行业盈利水平并未随销量增长而增长。据全国乘用车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的测算,2022年及之前,中国市场单车利润始终未低于过2万元;2023年、2024年,单车利润分别减至1.7万元和1.5万元。2025年前五个月,单车利润进一步降至1.4万元。
“汽车之家对近两年(车企)所有零售发票价格做了统计,结果发现,2022—2024年,汽车行业损失两三千亿元的收入,这也是中国主机厂+供应链+4S店的伙伴共同承受的损失。”杨嵩分享道。
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空间被压缩,与近几年行业持续不断上演价格战有关。
“不产生增量的竞争毫无意义。现在的节奏和环境,让大家的弦都绷得特别紧。”上述独立新能源品牌高管指出。杨嵩呼吁企业要从火热的“内卷”中冷静下来。
“‘内卷’竞争越是激烈,长期主义思维与现实冲突越大,以至于一些企业一边强调长期主义,一边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,成为‘内卷式’恶性竞争的参与者甚至助推者。”柳燕分享了车企对于竞争的矛盾心态。
记者关注到,今年以来,国家层面多次旗帜鲜明地强调“反内卷”,倡导回归长期主义。
记者从付炳锋处了解到,中汽协多次组织行业企业进行了专题研讨,布置相关工作,并建立行业问题应对机制。
“中汽协2025年进一步加强了相关工作,重点发布‘三项倡议’:3月18日,发布《关于规范企业数据发布的倡议书》,及时叫停企业发布‘销售周榜单’;4月21日,在上海国际车展开幕前夕,发布《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》,强调压实企业责任,规范对自动驾驶过度营销和虚假宣传;5月31日,发布《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,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》。”付炳锋介绍道。
“汽车产业需回归良性竞争轨道,通过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构建长期竞争力,而非依赖短期恶性竞争手段。”付炳锋呼吁,“行业共同维护健康生态,推动中国汽车由‘规模领先’迈向‘质量标杆’。”
付炳锋强调,中国车企在出海时一定不要把“内卷式”的竞争带到海外。“这个话题不可回避,我们在走向国际化的同时,也应该把我们家里的事解决好。”
以战略定力打造品牌
“要保证企业稳健经营,要推动行业良性发展,‘中国汽车’要立足于世界,就必须坚守长期主义,做大品牌,做好口碑。”上述独立新能源品牌高管表示。
何为企业经营的长期主义?柳燕解读道:“长期主义强调的是对品质的坚守、对创新的倡导、对品牌建设的持续投入和对用户价值的深度挖掘,而不是被市场短期波动和市场压力所左右。”
一汽-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迎凯在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,也分享了企业对长期主义的认知:“‘长期主义’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一种坚持不懈,深入到造车每个环节的行动逻辑。”
吴迎凯强调:“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,想要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,就必须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长期主义和利他主义。”
论坛期间,很多企业高管均表示,坚持长期主义要回归到品牌建设上。一位新势力高管在论坛期间向记者表示:“我们每个品牌都应该去坚持戒除焦虑情绪下所产生的短期行为,包括简单片面地拥抱流量等,这种短期行为最终一定会反噬品牌长期喜好度和品牌长期价值。”
“流量可能只有一时的红利,品牌才有持久的复利。”柳燕引用了一句话来讲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,“没有品牌,每单都是硬卖。如果没有品牌的积累,每一个成交都是高成本的。中国汽车品牌要成为世界级汽车品牌,就要持续深耕品牌建设,做‘流量’时代的长期主义者。”
“品牌建设的灵魂,是以长期主义为内核,坚持牢牢掌控关键核心技术,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。”上述独立新能源品牌高管指出。
品牌建设不仅关乎企业形象,也关乎国家形象。在中国车企纷纷出海寻增量的当下,需要维护好国家和企业形象。
回顾世界汽车发展史,德系车的“精密可靠”、日系车的“经济耐用”、美系车的“豪放创新”……全球汽车强国中已经形成鲜明的国家品牌标签,都是长期投入和建设的结果。
“中系车形象正在形成中,我们认为现在是非常关键的窗口期。从行业的角度,携手打造中国汽车大品牌既正当其时,又刻不容缓。”柳燕呼吁。
如何打造中国汽车自己的大品牌?柳燕认为:“车企需要认真地思考和回答几个问题:第一,我们是谁?中国汽车作为一个大品牌,我们的形象、标签、人设、口碑是什么;第二,我们在哪里?中国汽车目前在世界上的排名、地位、差距、优劣势等是怎样的;第三,我们要往哪里去?我们的目标、愿景、共识、行动是什么?也就是我们要成为谁?怎样去实现?”
- 上一篇:飞猪超级专享游澳洲省元
- 下一篇:永州一男子被错录为吸毒人员